泛泛系理性基元论

冯向军
03/03/2007

[摘要]:本文正式提出了泛泛系理性基元论,强调泛有序对即是一切事、一切理、
一切道的理性基元,无欠无余,并提出用泛泛系分布圆融“个”、“对”、“多”。

关键词:泛泛系理论,泛泛系理性基元,泛泛系分布,泛有序对。

The Fan Fan Xi Theory on the Fundamental and Rational Entity

Feng Xiangjun
03/03/2007

Key Words: Fan Fan Xi Theory (Theory of Fundamental Frame of Systems), The Fan Fan Xi Fundamental and Rational Entity, Fan Fan Xi Distribution, and Pan-Ordered Pair.   

1. 定义
所谓泛泛系理性基元即是能派生一切存在的理性模型的最小不可约模型。

2. 泛泛系理性基元---泛有序对
泛泛系理论到如今为止一直认为泛有序对即是一切事、一切理、一切道的理性基元,
无欠无余。

3. 关于泛有序对模型无欠无余的解说[1]
我们的基本假设是事物的本原无对立面,因而无一切指向。
一切符合形式逻辑的实体A或A非都是指向,所以都不能表达现象的本质,都有破缺,
都不完整。所以至少需要用非实体的含两种指向的泛有序对来表达事物才可能表达
事物的本原。那么是不是非实体的含两种指向的泛有序对就一定能表达事物本原呢?
答案是肯定的。非实体的泛有序对必可在性质上表达成(A,A非)。这即是两种指向
同时存在于一整体中,互相否定对方的指向,从而达成指向同归于尽并指向无一切
指向这个事物的本原。显然非实体的含两种指向的泛有序对是一切能够表
达无一切指向的最为紧凑的形式,再简约一点就不能表达无指向,而再多一点即非
根本。
[解说完毕]

4. 泛泛系理论关于“个体”和“个”的看法
4.1
(1)意识的指向---意向是产生个的原因;
(2)在客观世界中,个不能孤立存在,不能独立于意识而存在;
(3)个不能孤立存在、不能独立于意识而存在主要表现在
个是相对而在的,也就是说1“个”是1对立中的个;
个是和合而生的,个内部必然还有1“不是1个”;
个是因果相续的,个不断变化,没有任何同态。
不断变化没有同态不是“东”、不是“西”简直就不是“东西”,而个有指向所以
应该是“东西”。但是所谓个在实际中又非要表现为“不是东西”,可见真实而有独
立指向的个在实际中并不存在。

由于不断变化没有同态,客观实际中的个或离开意识的个不可得:
过去的个不可得;过去已过去故;
现在的个不可得;刹那成生灭对立、没有同态故;
未来的个不可得;未来还未来故。
可见个是意识的产物而不是意识对客观实际的反映(连有畸变的反映都不是)。

对于现在的个不可得,刹那成生灭对立、没有同态可作如下解释:
由于个体刹那生灭一般而言个体是一时间上的对立:
个体(t) = (生(t-),灭 (t+)),这其中 t-, t+ 是时刻t的左右极限。

4.2
个就好比是牛顿力学中的孤立法,同许多适用于纯真际的理论方法一样,作为
一种理论上的近似处理有其实用价值。但是要严格区分理论上的近似处理和对客观
实际的正确反映。

4.3
个是一步到位的坚固意向
个的产生过程可以简约地用流程图的形式描述如下:

本来无一切指向的事物的本原或非意识广义泛对称(不A,不A非);
|
本来无一切指向的表演 (A,A非) |A与A非同归于尽;同归于寂。这其中A与A非是两
正在表演中的对立指向;
|
意识广义向量(A,A非)。所谓意识广义向量(A,A非)就是对立统一;
|
以泛泛系突显除法//提取意识广义向量(A,A非)所包含的条件复杂性:
A() = (A,A非) // A非 ;
()A非 = (A,A非) // A;
这其中A()是把A非隐藏起来后所突显的指向,()A非是把A隐藏起来后所突显的指向;

|
进一步固化指向:把隐藏起来的对立面完全铲除掉:
A() ---->A;
()A非--->A非;
|
个。

这就是个的一种符合实际的产生途径。这其中意识起到了多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意
识的关键作用可用“掩蔽”和“切割”的复合来描述。我们把“掩蔽”和“切割”
的复合叫做掩割。掩割不同于阉割。

5. 泛泛系突显除法或凸显除法:从科学层面上的广义泛对称到广义向量的过渡
科学层面的广义泛对称到广义向量的过渡是什么?泛泛系理论的回答是:
是泛泛系突显除法或凸显除法。
具体过渡细节如下:
第一步:确定科学层面上的广义泛对称的形式为(A,A非)。这其中A与A非是两种对
立指向;
第二步:做泛泛系突显除法//。
A() = (A, A非) // A非;
()A非 = (A, A非) // A;
A()读做:在广义泛对称(A,A非)中把A非隐藏起来的A;
()A非读做:在广义泛对称(A,A非)中把A隐藏起来的A非;

举例
我()=(我,人) // 人;
()人=(我,人) // 我;
男人() = (男人, 女人) // 女人;
()女人 = (男人, 女人) // 男人;

第三步:进一步执着。

把A()就在主观上视为A,而把()A非就在主观上视为A非。
例如:
把男人()就在主观上视为男人,而把()女人就在主观上视为女人。
而假如没有女人,男人实际上不存在;假如没有男人,女人实际上不存在。

6. 点破泛泛系理性基元论要点
6.1
唯一实体就是遍及一切理、一切事、一切道的无一切指向。我们不应于一时一事见
实体,应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理一切道见实体。
6.2
在(A, 不A)中,A与不A皆非实体。
所谓实体必须是绝待圆融、不生不灭、无去无来、如如不动、从来不动的。
6.3
为什么无一切指向先于一切指向呢?那是因为一切指向都是有生有灭的而无一切指
向不生不灭。
6.4
理性基元论是泛泛系理论的根本。

7. 用泛泛系分布圆融“个”、“对”、“多”
7.1
手工画家与摄影家的区别是手工画家以个为基元;摄影家以整体或分布为基元
手工画家一笔一笔画而未见得画得准画得全,其绘画过程是一历时过程;
摄影家同时摄取对象的全体,其摄影过程是一共时过程。

摄影家的作法符合大自然的规律---时时保持最大复杂程度。

假如有先生一边坚持个,一边坚持最大复杂程度,那么我们就有理由问:
先生的独立的个是不是具有最大复杂程度?
难道为了最复杂非得先得有最不复杂?
难道最复杂是以最不复杂为“基元”?

7.2
为什么以整体或分布为基元更符合大自然规律呢?那是因为大自然所要求的只是一
整体或分布:表演无一切指向的演员。

7.3
泛泛系分布的概念可陈述如下:
所谓泛泛系分布,就是由不同指向组成的泛有序对和由泛有序对所派生的高维泛
有序组。

个是泛泛系分布:
个 = (0, A), 这其中0是空集而A是一不空指向;
对是泛泛系分布:
对 = (A,B),这其中A和B是两种不同指向,A不等于B。
多是泛泛系分布:
多 = (A1,A2,...,An),这其中n是自然数而A1,A2,...,An是n种各各不同的指
向。
此处指向既有广义方向又有数量或大小。

显然,张学文先生提出的分布函数[2]是泛泛系分布的一阶、线性展开。

附录
-------------------------------------
广义泛对称理性研究的最新进展[1]
http://www.aideas.com/FFXExclusive.doc
(一)广义泛对称的泛泛系数学定义
广义泛对称是无一切指向和由无一切指向派生的一切指向的本原。
从泛泛系数学的角度来看,广义泛对称的定义则是:
广义泛对称是无约束条件下的泛有序对和由无约束条件下的泛有序所派生的一切有
指向的泛有序对体系结构的本原。

无约束条件下的泛有序对否定一切指向(“面目全非”、“一无是处”) 而又不是无
指向者;换句话说:广义泛对称得自在而又不是康德所谓的“不可知的自在之物”。
否定一切指向包含无指向,无无指向的指向,无无无指向的指向,......

泛有序对是一定义了无条件等价或一切条件下等价才等价的抽象结构。当不给条件
时,无任何指向可以同泛有序对无条件相等,这其中也包括“一切无指向者”也不
能与不给条件时的泛有序对相等。

广义泛对称是一个具有层次的体系结构。

广义泛对称的顶级数学模型即是所谓非意识广义泛对称(非A,非非A)或更严格地说

是所谓非意识广义泛对称(不A,不(A非)),这其中“不”是不逻辑的“不”操作。

A包含一切指向,一切无指向的指向,一切无无指向的指向,一切无无无指向的指向
......。

作为“指向同归于尽的表演”的数学模型
(A,A非) |A否定A非,A非否定A
是广义泛对称的具相集合。

当把
(A,A非) |A否定A非,A非否定A
中的条件A否定A非,A非否定A 去掉时,就得到意识广义向量
(A,A非)

意识广义向量(A,A非)作为一种有为法包含数学对称、吴氏泛系的泛对称、超弦论
的超对称、辨证法的对立统一、黑格尔的具体同一性、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海德
格尔的作为同一性性相的存有、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等等。

当对意识广义向量(A,A非)作泛泛系凸显除法或突显除法时,就提取了条件复杂性:

符合形式逻辑的实体A或A非。

(二)广义泛对称是一个哲学框架
广义泛对称是一个哲学框架,其通俗表达形式是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有生于非无非有,非无非有生于非相非非相,非相
非非相生于非意识广义泛对称(不A,不A非);有即是有指向,无即是无指向,对立
统一仍是有指向的意识广义向量(A,A非);非意识广义泛对称和意识广义向量的实
质统一和数学上的统一是(A,不A)。所以(A,不A)即是实际实在实相真如,即是本
在。非意识广义泛对称(不A,不A非)之所以能生(非相,非非相),那是因为相多少
还有指向,而非意识广义泛对称(不A,不A非)中的A 包含一切意识所产生的指向或
意识物(意向),一切无指向的指向;一切无无指向的指向;一切无无无指向的指向
......,无指向。非意识广义泛对称(不A,不A非) 实际上是在一种层次上言“不可
言”之言;说“不可说”之说。非意识广义泛对称(不A,不A非)无指向而又不是无
指向者或无指向的东西。

(三)广义泛对称的核心思想
广义泛对称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下面的句子
清明泛泛系;
幽净大自然;
本来无意向;
产生一切理;

(四)广义泛对称和广义向量
当给广义泛对称以约束条件时,广义泛对称就成为了广义向量或被压缩的破缺广义
泛对称,或条件复杂性。当放下广义向量的约束条件时,广义向量就成了广义泛对
称。但是考虑到广义向量无独立而不改的指向性,所以可在这种意义下(去意向意义
下)把广义向量视为文本、演员、蹈具、角色:它们都在表演同样的戏剧:本来无独
立而不改的指向。于是去意向的广义向量即成为广义泛对称的演员,它是广义泛对
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广义泛对称是新创;
彻底把黑霸摆脱了;
无一切指向看世界;
动静如一能所皆亡。

作 者:于 11/8/2006 8:40:52 PM回复
注:“黑霸”是诗化语言,专指黑格尔的“宇宙大全”。

参考文献
[1]冯向军,泛泛系理论系统化的独到科学见解[EB],世界华人一般性科学论坛,第
2卷,第 11期,总第17期,2006年11月。http://www.aideas.com/forum017.htm
[2]张学文. 组成论,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

[ 本帖最后由 Leon 于 2007-3-4 12:0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