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论走到了庞加莱猜想(4)
四、物质无限可分支持什么?
1、什么叫“实体”?
“反伪科学”阵营的少数网站和“反伪斗士”作的“废除‘伪科学’一词”公开签名活动签名者背景大调查,在众目睽睽之下仍挥舞“伪科学”大棒,找到一些自以为非的材料给人戴上“伪科学”的帽子,说什么“这些签名者未必全都是从事伪科学活动的。但是从人数比例上看,这无疑是一次伪科学人士的大集结。如果有签名者在阅读了本调查之后希望退出签名,请您告诉我们”;“签名的一些人是老相识了......这家伙是城隍庙的老主顾,伪科学思想家”。这类“网站”和“斗士”从事“泛伤害”是经过三思而行的,签名的一些人与他们打交道也是老相识了。如果我们也效仿他们,说“反伪科学”阵营的少数网站和“反伪斗士”是“伪网站”和“伪斗士”,他们的感受如何?宋正海先生请我们签名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签,但想到何祚庥先生曾来成都讲学,不作解释就随口说环量子三旋理论是“伪科学”时,经过三思,想到如果说“三旋理论”是“伪科学”,那么何先生搞的“层子”也是“伪科学”,我们签名消除“泛伤害”对大家有利,就签了。当然效仿他们,我们也能找到伪网站和伪斗士“伪”在哪里的依据。
例如,宋正海先生和何祚庥先生分别是“废伪科学”与“反伪科学”两大阵营的领军人物,又同在一个中国科学院里工作,为什么中国科学院里的大多数科学家和领导成员不表态?因为他们都能想到“层子”实体的经验和教训,有难解难分之苦。何祚庥先生曾声称:
如要在“层子”问题上发难?其真实目的,是为了贬低马克思主义,丑化马克思义!伪网站和伪斗士“伪”就在里?说出来,不对请大家指正。
A、理论依据:有人为了寻找和解决“废伪科学”与“反伪科学”两大阵营的根本分歧,提出“废伪科学”阵营应将其自己研究的“科学”名抛弃,改为“格物致知学”,而“反伪科学”阵营仍可将其自己研究的“科学”保持“科学”名。原因有,一是“废伪科学”阵营有人不再认同“science”译成“科学”一词的提法,而类似传统的“格物致知学”;但“科学”一词使用已十分广泛,科技部不可能改为格物致知部,科学院不可能改为格物致知院等。二是有人对“科学”、“伪科学”和“文化”做了进一步阐述:传统文化中也可能存在一些科学成分,但既然是进行科学研究,就要严格遵守科学方法,研究成果应该与已肯定的科学定理相兼容;如果不行,你的研究成果又是重要的理论创新,就应该具备强有力的实验基础,即是可重复的稳定的无一例外的试验结果;如果还不行,你的研究成果可以是用数学方法推导的,尽管待验证;如果仍然不行,你所观察的因果现象应该是高概率的,虽然也待验证。假如这四条都不符合,你仍然坚持将自己的结论说成是科学成果,这就是伪科学。三是对传统文化而言,不是科学并非不光彩,因为这个世界上除了科学还有其他的很多东西,比如说哲学、宗教、文化、迷信、艺术、文学这些跟科学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你把这些不是科学的东西非要说成是科学,那就是伪科学。易经、八卦这只能说是传统文化,有的人用易经八卦进行算命和预测那就变成了迷信。你要把迷信说成科学,那就变成了伪科学。四是“科学”这一词在我们的今天语言中出现八种以上的语义,真理、西学、探索、学科、知识、正确、道理、合理等词汇都可以用“科学”一词囊括。其实,这是一种严重地逻辑混乱语言失范现象,滥用“科学”一词。结束“科学”与“伪科学”之争,实际上就是结束近百年来“科玄论战”,当人们对“科学”一词的历史和科学主义错误了解了以后,自然会抛弃“科学”与“伪科学”这种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使文化和思想上进入和谐的局面。
这类所谓“停战”协议真能进入和谐的局面吗?他们说如果中国文化、非主流学说和民间技术创新等“科学共同”体制以外的人能够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我们想“科学”与“伪科学”这一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之争也就自然和解了,在学术界形成“楚河汉界”的新格局。但我们说“废伪科学”与“反伪科学”之争的核心,是继续结束我国公民内部的“泛伤害”之争。“伪网站”和“伪斗士”大多借对“层子”的贡献作资本打天下,这真的全是在严格遵守科学方法下,进行科学研究、评价的吗?否!
B、“层子”同行评估:中山大学物理系教授关洪是层子模型主创者胡宁教授的学生,也是层子模型的研究人员,他对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在我国对“物理学中的唯心主义”进行的多次批判运动,特别是对层子模型前后声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基本粒子理论研究,并指责同行物理学家为“唯心主义”的一些正式发表的言论进行的案例分析说:层子模型的一些研究者是不是过分依赖“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眼光过于集中在层子或者夸克的波函数这个至今未能解决的难题上呢?不过,与坂田模型不同的是,除了层子是夸克的另一种说法之外,“层子模型并没有给今天的物理学留下什么有积极意义的东西”。
关洪为他的老师胡宁辩护,说胡宁开始并没有卷入类似“哲学、文化、政治”的一些需要。这里我们也要为层子模型的主创者朱洪元辩护,即在我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工作着重点时期,主创者朱洪元就是卷入类似“哲学、文化、政治”的一些需要,他并没有像有的“ 伪网站”和“伪斗士”,改革开放到如今,仍要与夸克模型争功,把层子说成是与之对着干的夸克。当有人指出其不足时,又把责任推给朱洪元和胡宁,说他们才是层子模型主创者,某先生只是跟随者。其次,又说层子模型是国家科研项目,参加者众多,意思是如果你们敢说层子模型是“伪科学”,那就成了“国家伪科学”,也打击了一大片。所以“ 伪网站”和“伪斗士”是一批精于算计的“强势者”。如果也效仿他们,说敛钱、敛官、敛名、敛利才是他们的底线,那么办网站,钻空子,是需要国家的钱和高层的支持的,这必然要见风使舵,类似要把“哲学、文化、政治”的一些需要引进到他们的科学活动中来。如果“停火协议”者说的“哲学、宗教、文化、艺术、文学”这些跟科学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它们做什么都是它们职能范围内的事情,是对的,那么伪网站和伪斗士把这些不是科学的东西非要说成是科学精髓,受害的最终还是国家和高层,伪就伪在这里。
C、层子“伪”论之一:有人说,早在1960年,中国在杜布纳从事粒子理论研究的几位工作者,朱洪元、周光召、汪容、何祚庥等人已指出:“实践已经证明基本粒子有一定的结构”;“一定能找到一个能更深入地反映全部基本粒子运动规律的统一的理论”。到了1965年,在毛泽东的“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启示下,从1964~1966年间,中国科学工作者关注到粒子中的强子的结构。而美国科学家盖尔曼教授提出了强子可能由“夸克”的组成的观念。但是,在盖尔曼的“夸克”观念中,作为强子的组成成分的“夸克”竟然具有1/3的重子数,1/3或2/3的分数电荷,这太奇怪了!所以,盖尔曼又郑重其事地说这只是某种“数学”上的“实体”!
朱洪元和何祚庥曾经多次地讨论了这些“奇怪”的问题。“夸克”究竟是真实的粒子,还是只是数学上的符号?“数学的符号”,这一观念,从我们这些坚信唯物主义理论的人群来说,是太不能认同了!因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是:一切物质现象,归要结底只能由物质本身来说明!这就尖锐地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能否认真地对待“夸克”作为“物理”的“实体”的假说?因为如果我们真的将夸克做为实体来看待,就产生了“夸克”将不满足费米统计的困难。朱洪元和何祚庥讨论到1959年至1960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参加工作时,苏联研究人员伏耳科夫博士曾建议过一种特殊的统计,即自旋为1/2的费米子,也可以有“对称”状态的波函数。称为综合统计。如果有了这一观念,那么三个“夸克”都处在同一个基态,(按费米统计,每一基态只能存放两个粒子,现在却要求存放三个粒子!)不见得是一个不合理的假设!这样,一个统一的把“夸克”看作物理实体的强子结构模型就十分有希望了!还说,这没有朱洪元等人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没有唯物主义的哲学理念的指导,就不会有层子模型!
但到如今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论调。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一直是许多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不断追求的目标。盖尔曼说“夸克”只是某种“数学”上的“实体”,正是这种不断追求说的大实话,用词是准确的,不违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到如今基本粒子夸克后面的弦论结构,也是这种“数学”上的“实体”。反映的都是数学描述物质“实体”的进展。《黎曼博士的零点》一书的作者萨巴说,“在黎曼假设的故事中,虚数作为复数系的一部分是极其重要的”;新数换旧数是物质“实体”研究发展变化的要求。例如,物质“实体”和数学概念许多都来源于扎根的日常生活,如算术中的数和几何中的长度概念。而当牛顿创立微积分再包含无穷小量,在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等中再添新数时,贝克莱大主教却嘲笑微积分是在看得清楚的眼睛中,掺灰尘---这类似反物质“实体”;贝克莱大主教是坚信唯物主义理论的人吗?20世纪以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虚数被引入物质“实体”描述,如微观世界中有正实数粒子、负实数粒子,还有正虚数粒子、负虚数粒子,甚至还有零点能粒子,这也是丰富了一切物质现象归要结底只能由物质本身来说明的唯物主义理论。
“伪网站”和“伪斗士”却太不能认同,而假话要把夸克做为实体来看待。这个“实体”是什么呢?说穿了,是20世纪前的物质“实体”论,类似贝克莱大主教眼睛中看得清楚的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描述的物质“实体”论。这种东西到如今冒充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理论,实际是形式主义的物质原则,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随着科学阶段发展而发展的。而且退一万步说,所谓伏耳科夫博士建议的综合统计,也只是一种数学描述,何来物质“实体”形象?
D、层子“伪”论之二:有人说,从1965~1966年,中国物理学家们终于建立了一个能解释许多粒子物理实验现象的理论——层子模型。这一模型不仅可以包容盖尔曼教授所提出的夸克方案,也还能包容其它可能的,也能解释许多粒子物理实验现象的各种方案,但层子将不再是某种“数字上的符号”,而必须认为是物理的实体!层子模型既然能包容盖尔曼的夸克方案,也能解释许多粒子物理实验现象的各种方案,就应该得诺奖了。但此人又说,进一步的实验表明还是“夸克”方案是唯一正确的方案。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有人还嘲笑说是一则“大笑话”:国际上是否已有证明“层子的存在”是错误的?说层子模型的完成是在1965年,用中文形式发表是在1966年,用外文形式发表的文章迟到1980年!1966年萨拉姆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这是第一流的科学工作。”温伯格在他的名著《最初的三分钟》中写道:北京“称之为层子,而不称之为夸克,因为这些粒子代表比普通强子更深一个层次的现实。”1977年格拉肖对毛泽东所说可分作评述:“洋葱还有更深的一层吗?夸克和轻子是否都有共同的更基本的组成部分呢?许多中国物理学家一直是维护这种观念的。我提议把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纪念已故的毛主席,因为他一贯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
萨拉姆、温伯格、格拉肖是在颂扬层子?还是把这些“贬低马克思主义,丑化马克思义”的失误记录在案?中国科学院里的大多数科学家和领导成员会有自知之明。萨巴说,前乌克兰党魁伽弗里洛夫是个业余数学家,20世纪60年代利用大权在握,设法让他给出的黎曼假设的错误证明发表出来,差点气死了前苏联两位十分优秀的数论专家,因为他们认为这一黎曼假设错误证明的发表,对苏联的数学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话分两头,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和发动的物质无限可分说的世界科学大战,它带来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远长存的。对于层子这场反讽科学,如果事情真像萨拉姆、温伯格、格拉肖正面说的是一种伟大的科学发现,那么他们为何不向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推荐“层子模型”呢?要知中国政府给这一成果也发了科学大奖,组织过国际科学讨论会,并在多家我国刊物让其垄断发表论文;但对其十分了解的萨拉姆、温伯格、格拉肖等大师到如今也没有作这种推荐,而他们都是获过诺贝尔奖,有这种资格的人。
E、层子“伪”论之三:有人说,层子或夸克是否存在?这已为大量科学实验所证实。层子或夸克的观念表明物质出现了新的层次。描述强子和轻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也不再以强子作为相互作用中的“力”的最基本的承担者,而改为用夸克作为物质间相互作用的“实体”。例如,70年代发展起来的弱电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都以夸克亦即层子作为相互作用中的“实体”。其实,量子色动力学中的所谓“颜色”,只不过是人们对于层子模型中所用过的综合统计,进一步寻找它的“物的逻辑”而获得的新概念。
伪网站和伪斗士“伪”得真可爱,层子既不是夸克,又何混进夸克里?描述强子和轻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目前国际主流是弦论、膜论、圈量子引力论、全息论等,包括量子色动力学中的所谓“颜色”、“物的逻辑”这些都类似盖尔曼说的只是某种“数学”上的“实体”描述,哪来层子模型中综合统计的物质“实体”?所谓有人正在将40年前对物质结构的探索的经验,用于当前的宇宙论的研究,则有置疑大爆炸宇宙论之嫌,例如何祚庥先生对霍金在北京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弦理论报告作评论时说,霍金没有说明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当然我们对何先生是尊敬的,特别是他捍卫夸克“实体”的存在、肯定爱因斯坦相对论正确的地方,表现了一位科学家的气质。
2、我们为什么支持弦论及大爆炸宇宙论
数学和实体不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紧密的联系,即使在远离生活的边缘,如果理解深刻和正确,数学也可以等价于“实体”,特别当实验还做得不多或观察还不是十分到位的阶段,称数学实体比称物质实体更实在。例如玻尔兹曼的“原子”论,由于有玻尔兹曼方程式和从这一方程中得出的H定理,这种数学理解的深刻和正确,表明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当时玻尔兹曼说“原子”是数学实体,则是正确的。但著名科学家马赫和奥斯特瓦尔德却不认同,攻击玻尔兹曼的原子论是“伪科学”。庞加莱也卷入马赫和奥斯特瓦尔德的攻击行列,但庞加莱不是搞哲学攻击,而意在对玻尔兹曼的“乌托子球”数学实体先验图式不满,因为玻尔兹曼还没有包含庞加莱自己没有说出口的“乌托子环”数学实体的先验图式。
虽然庞加莱对玻尔兹曼太苛刻,但是事实证明庞加莱是超前的。20世纪卢瑟福的太阳系行星式原子模型,电子绕原子核的轨道环运动,体现了原子中存在庞加莱的“乌托子环”数学图式。层子学派攻击盖尔曼的夸克数学实体,是哲学攻击,而不是数学图式的分歧。因为在数学图式,层子学派和夸克学派都类似“乌托子球”先验图式,层子学派并没有创新。这就是环量子三旋理论对其不满意的原因。科学基础的精髓并不来源于学派之争,而是来源于身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这才能对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诞生作解释。我们在青少年时代对物质无限可分中的不对易性及宇宙蛋的推证,就有这类体验。这也联系到类似庞加莱猜想中的封闭曲线收缩成一点的观察和理解。要知道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山区农村,穷人翻身得解放,穷人虽能上中小学,但在中国本土对西方的庞加莱猜想、卡路扎—克林的微小圈、宇宙蛋等观念在山区农村并没有传播,更不用说西方的弦论还没有诞生。那时宣传更多的是物质无限可分观念,加上中、小学的自然、数学、物理、化学课的普及知识,当然我们已比古希腊哲人好多了。
A、宇宙蛋推证:现在看庞加莱猜想的数学与实体联系的精髓,是两件相关的事物,有的性质能分出先后次序,如表达为第一性、第二性,但这不是绝对的,它们也可能是并列的。庞加莱猜想把图象与操作并列,为现代量子科学铺平了解题的新方案。因为在现代量子规范场论及粒子物理的分类方案上,粒子和场的原初和派生,何者为第一性的原初,何为第二性的派生,有两种方案。有人认为,场是第一性的,粒子是第二性。其理由是,量子场分激发态场和基态场。激发态场又分静止质量不等于零的实物场,和静止质量等于零的非实物场。基态场仅指量子真空。尽管超弦理论粒子是弦派生的,超弦场仍是基本的,即是量子超弦场通过超弦产生粒子。但场是第一性、粒子是第二性方案有一个悖论,例如有人坚持,原初粒子是一种形态,量子真空场也是一种形态,只不过是一种特殊形态,而非一种特殊状态。但所谓形态,就是存在有一种图像,那么我们如果问:量子真空场的量子图像是什么?是球量子图像还是环量子图像?原初粒子的量子图像是什么?是球量子图像还是环量子图像?量子真空场的量子图像和原初粒子的量子图像谁基本?目前这种方案的量子真空物理学只是避而不谈。于是出现了第二种方案:场是第二性的,粒子才是第一性的。例如有人认为,在普朗克尺度,微观极限小到只存在一个量子时,场已不存在;尽管目前这种方案在国际科学界才露头,但还是有说服力的。然而庞加莱猜想已获证明,有可能补充这两种方案,出现第三种方案:在宇宙大爆炸前和在普朗克尺度极限,场和粒子两者是并列的;场是第一性、粒子是第二性,只是在宇宙暴胀之后才如此。因为分析庞加莱猜想“三维空间每一条封闭的曲线都能收缩成的一点就等价于球面”的内容,实际包含了两层意思,即图形的操作和图形的本身,可以对应现代量子规范场论和粒子物理,场等价于图形的操作,粒子才等价于图形的本身。而庞加莱猜想中图形的操作和图形的本身是并列的,推导的结果,场和粒子两者也是并列的。庞加莱猜想方案能解决被当作老大难的相对论引力方程把能量场和几何场混在一起的问题,也为量子真空物理指出了方向。
20世纪50年代三旋理论萌芽时根本不知道这些,但自然、物理、化学课说普天下的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宇宙一定存在过一个充满原子粒子的时期,类似空气一样。一个物体比一个空间的空气紧密,这是收缩的结果。在宇宙空间画无数条封闭的曲线,都把它们收缩到一起,不是成了类似“蛋”体的有界的宇宙蛋吗?这个宇宙蛋把原来的宇宙分为“场宇宙”和“势宇宙”,它们可对应我们身边观察和理解到的“有”和“无”,或是“虚”与“实”,所以“场宇宙”和“势宇宙”是相对的,互为因果的。如果把“势宇宙”作为“有”与“实”的宇宙蛋,我们要问这个宇宙蛋的边界在哪里?这必然要问“场宇宙”的边界在哪里?如果“场宇宙”的边界在无穷远,那么“势宇宙”的边界也在无穷远,最多有个大无穷和小无穷之分。
B、物质无限可分中存在有不对易性推证:自然、数学、物理课老师讲解物质无限可分,总爱举我国战国时代的哲学家说的一尺长的棍子,日取其半,万世也取不完的图式。利用这个“棍子”图式和无数条封闭曲线收缩到一点的图式,观察和理解“棍子”无限制地分割,可以是等价的。因为棍子切一刀留下的是一条封闭的曲线,这类封闭曲线可以连续收缩到一点。这是一种线性的物质无限可分,对应的是算术中的旧数,如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等中的物质无限可分,并没再添新数。非线性的物质无限可分再添新数,如对应棍子中有孔洞的情况,这种“棍子”无限制地分割,分的也只是“棍子”的“实”的部分,并没有无限制地分割“棍子”的孔洞的“虚”或“无”的部分。“虚”和“无”并不对易“有”与“实”,这就添了新数,高中数学中叫虚数或复数。而且这种非线性的物质无限可分,要分割或砸开、炸开孔洞的“虚”或“无”空间,比分割“棍子”实的部分,要更大的能量。
以上虽不是科学严密的推证,但它却使我们独立产生了类似“环圈”数学实体的图式,进而使我们得出如果物质有不可无限分割的量子底线,那么这量子一定带有类似“环圈”复数图式的数学实体;反之,带有类似“环圈”复数图式的数学实体的量子,它有一个不可无限分割的非对易的物质底线。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支持弦论及大爆炸宇宙论的原因,即早在中国本土传播弦论及大爆炸宇宙论之前的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受新中国的培养教育,已萌芽了类似的“乌托子环”的先验的数学实体图式,这也得天独厚受惠于我国“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普及和层子与夸克的对抗,由此又发展出环量子有三种自旋的数学图式。虽然环量子三旋与弦论及大爆炸宇宙论并不相似,但其中的数学推证是可以相通的,例如周期性的自旋与周期性的振动可作类似三角函数的数学变换。
3、科学路线图
如果说“科学”囊括了真理、探索、学科、知识、正确、道理、合理等词汇的意思,那么“科学”并不全类似植物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时还有“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可以从物质无限可分支持什么的科学路线图看得出来:即物质无限可分支持→层子→夸克→弦论→庞加莱猜想→大爆炸宇宙论......
而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国内或国际依附于主流政治的代表科学活动能力的执法团体。我国经过改革开放,批判了过去政治上的一些不实之辞,工作重点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共同体”的国内与国际步调更加和谐,其工作着重点不仅仅是考虑如何把科学路线图介绍给人们,还在于对自然科学需要严格遵循数理形式本体论的“物质第一性”和“逻辑自洽性”原则,超越形式主义的“物质第一性”和“逻辑自洽性”原则,作出实质性的贡献。应该说,如何对待主要由西方人构建的现代自然科学方面存在的不同认识上,卢鹤绂教授做出了榜样。例如,1950年卢鹤绂教授超越纳维-斯托克斯非线性方程,不是搞哲学批判,而是以物质应变时内部有分子弛豫过程导致第二种粘滞性不为零为依据,提出了容变黏滞性理论,进而首次推出容变弛豫方程,这一结果被国际上誉为“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1951年他又扩展了原来的工作,把容变黏滞性理论从声学上的应用范围延伸到全部频率,推广到有多种弛豫过程同时存在的情况,导出包括容变黏滞性效应的流体耗散函数。
目前这项工作仍是非常艰巨的。因为形式主义批判数理形式本体论曾经是“唯恐不够疯狂”,虽然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有的已经“种瓜得豆,种豆得瓜”,但大多数人还在,形式主义的一些不实之辞不会自动消失。例如有的科学家或教育家认为诸如电磁场理论、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规范场论、弦论、非平衡热力学、微分几何、拓扑基础、集合论基础、公理化基础等相当广阔的现代自然科学知识是“伪科学”,说什么西方自然科学研究“逻辑悖论”的大量存在,因此失去了否定形式主义的“物质第一性”和“逻辑自洽性”原则的依据。然而形式主义爱批判数理科学上的“约定论”,难道形式主义的“物质第一性”和“逻辑自洽性”原则不也是一种“约定论”吗?其实“逻辑悖论”的大量存在才正是形式主义的“物质第一性”和“逻辑自洽性”原则的主要特征。作的“废除‘伪科学’一词”公开签名活动签名者中,也有不少人坚信形式主义的“物质第一性”和“逻辑自洽性”原则。但我们并不叫它们就是“伪科学”。因为科学也主要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是我国自己种的,豆是我国自己种的,倒头来翻脸就打“伪科学”,这是伪网站和伪斗士“伪”的地方,还不如这类签名者敢亮形式主义的底线真诚。如有自称创“黑科学”者,挑战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时,亮出的依据底线是形式主义的“物质第一性”和“逻辑自洽性”原则。所以我们认为,科学的进步,需要通过相互间的争鸣,也才能在国人中间培养出科学的顶尖优势。
这里我们来解读今天一些坚信物质无限可分者的证明,也可以让世人自己去明断是非。
A、证明者之一:物质结构具有无限个层次可以这样证明,假设物质结构不具有无限个层次,即物质结构只具有“有限个层次”,也就是说物质结构层次具有上下限,现在要问,这个层次上下限之外是什么呢?可以说,除了无法解答的尴尬的不实之词“炁母”一类,回避正面解释的答案之外,“空无”唯一的答案就是空无一物,什么都没有。可自创不空定理,可证“空无”是不存在的。所以“物质结构不具有无限个层次”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即“物质结构具有无限个层次”结论是成立的。事实上,除了似是而非的更大宇观层次和更小微观层次而外,当前人类常识中已知的物质层次从宇观到微观的粗略情况是: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人体尺度→物体微粒→分子→原子→基本粒子,而从银河系到基本粒子的细致物质层次则是多得无法区分和无法估计。应该说,现实生活中的任意尺度都是具有精度范围的,从基本粒子精度角度看时,毫不夸张地说,银河系与基本粒子层次尺度之比其数值是一个近似无穷大,而现代宇空观测技术则进一步确认:银河系与整个宇宙相比时犹如沧海之滴水!!
解读:空无就是空无一物,什么都没有,这只表明与证明者的数学、物理专业知识水准是相称的。这已不是我国目前物理前沿科学家的水准,例如类似薛晓舟教授编著的《量子真空物理导引》一书可知,真空的虚过程以及拓扑不变量等非对易代数和非对易几何、规范场、超对称、圈量子引力与超弦理论、膜理论、全息理论等纯科学知识,已覆盖前沿物理战场的全貌,哪里还用得着尴尬的“炁母”一类之词?物质结构层次具有上下限,就要问上下限之外是什么?回答并不难,类似人要死,这是“下限”,生前就冻结了,没有必要问人死了之后干什么工作?宗教要问叫宗教;科学要问可回答,人的一生,生和死应是一个整体,死亡只类似进入的是一种虚实生死界、正负阴阳界。即这里是把人的整体周期类比复数,活人类比复数偏重实数,生前死后类比复数偏重虚数的。如果形式主义把死人或亡灵看成是活人,我们就叫它形式主义。但在我国由于受“物质无限可分”不分界面的哲学文化的压力,不少科学专业或非专业人士却前赴后继,要把它当活人看;好像不把死人或亡灵当成是活人,“理论物理学”都不成立了。其实,形式主义的“物质无限可分”一般只是一个哲学证明,按“停战”协议者的定义,哲学上物质无限可分成立与不成立,可依附主流政治而自便。
B、证明者之二:鸡蛋包含着水分子也包含着正负电子;反之,正负电子则不包含鸡蛋或水分子。由此可见,虽然鸡蛋、水分子、正负电子都具有无穷层次,但它们之间仍然是有层次阶梯结构差别的。结合从银河系到基本粒子的粗略物质层次现状,我们看到这实际上似乎等于是简述了某种结论:宇宙物质层次是无穷阶梯律。从自然选择角度看,某事物之所以能区别于它事物,该事物除了要尽量保留其固有特征外,运动中往往还将会使自己显得与众不同。从辩证角度看,矛盾充满了整个宇宙,且矛盾的发展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平衡性的,也就是说,不平衡现象乃是普遍现象。因此,如果物质层次不是阶梯律的话,则这就将会与矛盾不平衡结论不相符;如果阶梯律不普遍的话,则这就会跟矛盾的普遍现象不相符。从而,物质层次只能是阶梯的和普遍的,又因为物质层次是无限的,所以,“物质无限可分”的结论是成立的。
解读:这是一个悖论证明。即既然是用“矛盾”、“辩证”来证明单独的“有限”是错的,单独的“无限”才正确,那么单独的无限或不平衡就是无限,就等价于矛盾、辩证了吗?哲学上,有限和无限合起来才够成矛盾、辩证的;一分为二是既有可分,也含有不可分;这可类似数学上用实部加虚部的复数计算来解决。其次,物体与物质的概念是不对等的,物体类似实数,而物质类似复数。含有不对易的实部和虚部。
C、证明者之三:分子层次、原子层次、基本粒子层次等都不过是物质结构无穷多层次的某部分,这些层次以下一定还有许多未知物质层次,而每一层次都对应着不同的物质属性,所以物质属性应该具有无限多种。正是因为物质结构具有无限多层次,物质属性具有无限多种等各种原因,所以这才给人类带来了彻底认知自然的巨大困难,如果不想主观臆断的话,客观点说则人类将永远无法彻底认识自然。证明是,如果某时刻后人类已经彻底认识自然,这即表明自那一时刻起的任意自然现象都仅仅只包含必然因素而不再包含某种偶然因素,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当然,“人类永远无法彻底认识自然”的结论并不仅仅只能由“物质无限可分”的结论推出;由于人类无法彻底认识自然,所以当前和今后人类与自然斗争征程中的任何一个集体或个人,都将必然会面临无穷多的难以预知、难以累计的失败和胜利,这其中必然包括人们意料内外的无穷多不如意、甚至惨败,无穷多如愿以偿和不知来由的惊喜!!
解读:这是一种哲学证明。按“停战”协议者定义,哲学不是自然科学,本可不解读,但也可看出坚信单独的实数物质无限可分哲学,是既“矛盾”、“辩证”,也是主观臆断、不可知论的哲学。
D、证明者之四:举“一尺之锤,日取之半,万世不竭”证明物质无限可分,证明已简化到,在讨论微观世界的物理学时,是已把尺度产生的外延破缺和实验图像与客体世界内敛破缺两者捆扎在一起的意思,如总称为物理学的破缺,那么实际还是内敛破缺。例如在线度问题上,牛顿物理学在宏观低速运动的物质世界,是一统天下,任何一个物理量都存在一个永恒的内敛极限,其实只是测量之值。所以牛顿物理学的内敛破缺,自然存在于一切宏观低速的物理世界。而在微观世界,由于牛顿物理学鞭长莫及,外延破缺,这就更加深了牛顿物理学的内敛破缺。数学图解类似,1是有内敛破缺的,而值1只是整数1与全部内敛极值之和的统计结果而已。任何整数N均是N个整数1之和,可见任何整数N都有内敛破缺。同理可以证明,小数有小数的内敛破缺,有理数有有理数的内敛破缺,无理数有无理数的内敛破缺,如
1.414213…是一个无理数,很明显它有内敛极限,而1.414或
1.4142或其他等等都可以看作是的测量之值,可以是它的近似度。这个例子说明内敛极限的级别。又如π=3.141592…同样有不同级别的内敛极限。而我们平时所使用的π值只是不同精度的测量值。同理或等等都是如此,任何数都有自己的内敛破缺;内敛破缺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也是物理学的基本属性,也是一切数的基本属性。
解读:这个貌似数理的证明虽隐晦,其科学的本质仍类似单独的实数物质无限可分论,只表明与证明者的数学、物理专业知识水准是相称的。
弦论走到了庞加莱猜想,是得惠于“物质无限可分”的数理形式本体论,它能让思想不断有创新,今年不同于昨年,明天不同于今天。
参考文献
[1]王德奎、刘月生,从电脑信息论到量子计算机信息论,凉山大学学报,2004(4);
[2]叶眺新,前夸克类圈体模型能改变前夸克粒子模型的手征性和对称破缺,华东工学院学报,1986(2);
[3]王德奎,物质族基本粒子质量谱计算公式,大自然探索,1996(3);
[4]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5月;
[5]王德奎,解读《时间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年9月;
[6]薛晓舟,量子真空物理导引,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
[7][美]理查德.费曼、S.温伯格,从反粒子到最终定律,李培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5月。 Email:y-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