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学学术期刊 2007目录 第 8 期 (
总第70期) 重视同行评议425 潜科学投稿作者文章(目录,见:)
看看国内外的物理科学探索者:
来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校友会 http://alumni.gucas.ac.cn/alumni/xiaoyouhui/lizhengdao/index.asp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李政道讲座》第三期 |
|
第一讲 | 题目:量子霍尔系统的磁、超流及手征边缘态 报告人:杨昆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
第二讲 | 题目:北京谱仪实验的一系列新发现 报告人:金山教授(中科院高能物理所) |
第三讲 | 题目:原子关联性及其在多重原子系中的应用 报告人:萧敏教授(美国阿肯色大学) |
第四讲 | 题目:同步辐射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简介 报告人:刘祖平教授(中国科技大学) |
第五讲 | 题目:物质凝聚原子的纠缠与相关态 报告人:尤力教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
第六讲 | 题目:磁光科尔效应(MOKE)的历史与现状 报告人:邱字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 |
第七讲 | 题目:物理学与生物学中的随机行走 报告人:涂予海(IBM华生研究中心) |
第八讲 | 题目:角自旋流和持续自旋流 报告人:谢心澄(美国俄州立大学) |
第九讲 | 题目:引力探针器B及其它 报告人:王肃文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 |
第十讲 | 题目: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尺和光钟—— 报告人:马龙生(华东师范大学) |
第十一讲 | 题目:从物理学到磁信息存储理论 报告人:韦丹(清华大学) |
http://alumni.gucas.ac.cn/xiaoyouhui/lizhengdao/3/lecture.htm
|
http://alumni.gucas.ac.cn/xiaoyouhui/lizhengdao/cuspea.asp
资源共享
![]() |
![]() |
|
|
|
|
|
|||||||||||||||||||
|
http://cuspea.pku.edu.cn/introduc/introduc.htm
2004年7月
第41卷 第四期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y And Social Sciences) |
Jul,2004
No.4 Vol.41 |
从CUSPEA项目到中国博士后制度
冯 支 越
(北京大学 人事部,北京 100871)
摘 要: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学生留学之门,在李政道教授的推动下,1981年建立 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即CUSPEA(China_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项目。随之十年来,先后选派近千名留学生赴美攻 读学位。1983年和1984年5月李政道教授先后致信国家领导人谈到,在美国的 CUSPEA的优秀学生取得学位以后将陆续回 国,如何妥善安排工作使他们继续发展和成长为中国极需要的高科技人才是一个 紧急的问题。李政道教授建议借鉴国外培养年轻高级人才的经验,在国内某些学 术水平较高、科研条件较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设立“科研流动站”。 李政道教授的建议对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1985 年7月,国务院批准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使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加速培养和 造就高水平的年轻科技人才和新的学术带头人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CUSPEA; 中国博士后制度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4)04-0148-06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教育经费缺乏,出国留学渠道不通,国家面临人才断档的危机。满怀对中国青年一代的热切期望、为了中国科教事业煞费苦心的李政道教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CUSPEA项目。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学生留学之门,在李政道教授的推动下,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即CUSPEA(China_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项目于1981年建立。随之十年来,先后选派近千名留学生赴美攻读学位。1983年和1984年5月李政道教授先后致信国家领导人,就拿通过 CUSPEA的青年来说,在美国的已有三届,加之今后又有三届,他们中4/5的同学选择了对国家科技发展有重要性的领域,这些优秀的学生取得学位以后将陆续回国,如何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使他们继续发展和成长为中国极需要的高科技人才是一个紧急的问题。以什么方式吸引他们回国?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李政道 教授建议在国内某些学术水平较高、科研条件较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设立“科研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选拔在国内外取得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 到这里从事一定时期的研究工作。李先生认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必须培养大量的高级科技人才。青年博士在学术活跃的环境中,再经过二到六年的独立工作的训练,才能渐趋成熟。 李政道先生审时度势,以战略家的眼光高瞻远瞩地把握了人才培养和流动的 趋势,不仅为吸引CUSPEA学者,也为造就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创立了新的更具活力的模式,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亦成为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流动的有效方式。 |
一、 CUSPEA项目的背景与由来
国际学术交流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几乎所有大学的开创者都在国外受过高等教育或从事过科学研究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秩序虽已开始恢复正常,但研究生教育与发达国家比较相去甚远。高水平的师资和科研人员严重缺乏,迫切需要加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 |
作者简介:冯支越(1965— ),男,湖北当阳人,北京大学人事部副研究员。
http://www.pku.edu.cn/academic/xbss/Content/Chinese/Content/2004/0404gdwxyj3.htm
潜科学一直鼓励学习研究者在科学领域的自由探索,希望大家在交流中进步!
因存在可否判断与可否计算的不确定性问题,故科学判定问题是世界难题。
为此前沿科学学术期刊 主编建议:本网络学术期刊的作者和读者以及评论者
都能读一读科学判据思想来源的哲学反思:
1 证实:判定是否科学的依据之一(卡尔纳普)
2 证伪:判定是否科学的依据之二(波普)
3 范式:判定是否科学的依据之三(库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