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本原论


                              陈雨思

2002.08公布于 http://potentialscience.org

(四川大学,电子信箱 chenyusi5225@163.com )

本原,是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希腊文的原义是开始,又译为始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关于本原,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物质的存在形态与本原
通常,人们是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讲本原。主张世界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种互不依赖、彼此独立的本原的,是二元论。
但是,如果承认世界是物质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还有没有本原?
这个问题涉及物质的存在形态。列宁说过:“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自然界是无限的,而且它们无限地存在着。”可见,物质的存在形态是一个需要不断认识的问题。
为了要认识物质的存在形态,自然就要考虑,物质多种多样的存在形态中有没有共同的东西,有没有同一性,也就是物质有没有本原;如果有,这个本原是什么。
科学研究的大量事实表明,物质是存在本原的,这个本原就是由所有物质的存在形态的同一性所决定的状态。例如:世界上万事万物都由原子组成,原子就是原子以上物质的同一性所决定的状态。这启示人们,物质的本原是存在的。
2.系统本原
虽然物质本原是存在的,但是,这个本原是什么,则有不同的意见。
如果认为物质本原是某种单一的要素,这是单本原论。
如果认为物质本原是由多个独立要素组成,这是多本原论。
如果认为物质本原是由多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这是系统本原论。
虽然单本原论或者多本原论也能对物质世界给以某种普遍解释,但是总有一些偏颇。任何可以称为本原的东西,必定是多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系统。系统本原论应该是正确的。
3.系统本原论与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但是不能对辩证唯物主义做机械解释。唯物和辩证应该是一个整体,不能单独讲唯物主义,也不能单独讲辩证法,而是要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联系起来讲,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世界无限可分;矛盾构成有差异、联系和相互作用三个要素。科学证明:物质、能量、信息共存。因此,按照辩证唯物主义来讲本原,则它必定是物质与运动共存的,差异、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存的,物质、能量、信息共存的,显然,这个本原是一个系统。
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讲本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是一元论,但是从物质的存在形态讲本原,则只讲一个要素就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了,辩证唯物主义应该是主张系统本原论的。
4.系统本原论与形而上学评价
讨论物质本原,自然与形而上学有关。
形而上学总是与人类认识的不确定有关;形而上学面对的总是人类认识尚不能达到的混沌态。通常,在人类认识尚不能达到的领域,就会有形而上学出现,人们常常讲世界观,如果人类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了确定的认识,还用得着去“观”吗?
形而上学使人类认识趋于完善,并帮助人们去克服认识的不确定。
虽然形而上学面对的是人类认识尚不能达到的混沌态,但是,这种混沌状态不是绝对混沌,而是有差别的混沌,相对的混沌。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在“道”这个混沌态中,存在着“象、物、精、真、信”,可见,“道”是相对混沌态。同样,形而上学面对的混沌态也是相对混沌态。
既然形而上学面对的混沌态是相对的,那么,这个混沌态就必然存在着差异、联系和相互作用三个要素。
不仅如此,相对混沌态的三个要素还会产生对称破缺,因而形成六种秩序关系。它们是:差异/联系/相互作用;差异/相互作用/联系;相互作用/差异/联系;相互作用/联系/差异;联系/差异/相互作用;联系/相互作用/差异。
人们可以选择相对混沌态三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或者六种秩序关系中的某些秩序关系来构造形而上学体系。例如,选择“相互作用”要素,可以形成唯能论,选择“联系”要素,可以形成关系论等等。
选择任何要素和秩序关系来形成的形而上学体系对于人类认识都具有某种普遍意义。恰如盲人摸象,虽然摸到的是一条腿或是一只鼻子,但是这一条腿或一只鼻子毕竟是大象身上的东西,是局部真理。集中于局部,往往可以使问题深入。
但是,选择某些要素和秩序关系,总有一些偏颇。系统本原论不是这样,它选择混沌态的所有要素和所有秩序关系,选择由所有要素和所有秩序关系形成的系统。也就是说,它选择整个大象,既选择它的局部,也选择它的整体。系统本原论是对混沌态从局部到整体的全面选择。
因此,从形而上学角度看,系统本原论也应该是正确的。
5.系统本原论与整体观念
根据系统本原论,就产生了整体观念。
什么才是整体观念?强调局部,固然是一种局部观念,因为它抛弃了整体;但是,强调整体,仍然是一种局部观念,因为它抛弃了局部。整体观念应是既考虑系统的局部,也考虑系统的整体,同时还要考虑系统的局部之间、系统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联。但若进一步考虑“系统的局部、系统的整体、系统的关联”的同一性,则是一种更深入的整体观念。
比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与只见森林不见树木,都是一种局部观念。整体观念应该见森林、见树木、见关联。如果能见到“森林、树木、关联”的同一性,则是一种更深入的整体观念。
6.系统本原论与科学方法
虽说整体观念考虑“系统的局部、系统的整体、系统的关联”,但是在不同系统中,“系统的局部、系统的整体、系统的关联”是存在对称破缺的,因此它们也形成六种秩序关系,它们是:局部/关联/整体;局部/整体/关联;关联/局部/整体;关联/整体/局部;整体/关联/局部;整体/局部/关联。这六种秩序关系,构成从局部到整体的三种层面。
局部/关联/整体、局部/整体/关联层面可简称局部层面;
关联/局部/整体、关联/整体/局部层面可简称关联层面;
整体/关联/局部、整体/局部/关联层面可简称整体层面。
在科学活动中,着眼的层面不同,则采取的科学方法不同。
如果着眼于局部层面,则它采取的是还原方法。还原方法也要考虑整体。在极端情况下,可以有完全不考虑整体的还原方法。
如果着眼于整体层面,则它采取的是整体方法。整体方法也要考虑还原。在极端情况下,可以有完全不考虑还原的整体方法。
如果着眼于关联层面,则它采取的是还原—整体方法。还原—整体方法是从还原方法向整体方法的过度。
在科学活动中,对上述六种层面的相继关注,表现为科学方法从还原到整体的演化。
着眼于任何层面的科学研究都是必要的。就系统的局部之间、系统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联而言,若其关联较弱,可着眼于局部层面,采取还原方法;若其关联较强,可着眼于关联层面,采取还原—整体方法;若其关联很强,可着眼于整体层面,采取整体方法。